您现在的位置: 电话 > 电话分类 > 正文 > 正文

骨基本病变CT解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8/9 15:55:07
白癜风 http://m.39.net/pf/a_8713959.html

读者信息:内蒙古兴医院初艳龙

所读书籍:《骨关节肌肉系统CT诊断》

原著主编:董越、崔久法、李小虎

骨基本病变

(一)骨质疏松

1.概念:

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含量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等比例地减少。

2.病因:

①全身性:先天性疾病,如成骨不全;内分泌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医源性,如长期激素治疗者;老年人及绝经后妇女;营养性或代谢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C缺乏病、乙醇中*;病因不明,如青年特发性骨质疏松。②局限性:肢体失用、炎症、肿瘤。

3.影像表现:

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和出现分层现象,骨小梁变细、数量减少,小梁间隔增宽。发生于脊椎严重者可出现双凹征,椎间隙增宽。

4.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

①骨质疏松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存在,也可以作为疾病的全身表现或局部表现。

②骨折治疗后废用性骨质疏松的存在是临床的常见结果,能谱CT的物质分析技术可以相对定量测量骨钙含量,并通过散点图等直观地反映骨钙的变化,为骨密度评估提供更多的依据。

(二)骨膜反应

1.概念:

骨膜反应又称骨膜新生骨,是指骨膜受到外界刺激发生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导致骨膜新生骨形成的过程。

2.病因:

①炎症;②外伤;③肿瘤或瘤样病变。

3.影像表现:

骨膜反应的形态及范围与病变发生的部位、性质和发展阶段有关,CT可表现为平行于骨皮质外的细线状、葱皮状、花边状或放射状致密影。

4.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

Codman三角,是指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被破坏后而残留的两端的骨膜新生骨,形似三角形,该征象提示引起骨膜反应的病变发展迅速,主要见于恶性骨肿瘤,也可见于少数发展较快的感染性病变。

(三)骨质破坏

1.概念:

正常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取代后造成的骨缺失。

2.病因:

①炎症;②肉芽肿;③肿瘤或瘤样病变。

3.影像表现:

局部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和正常骨结构缺失。良性骨质破坏表现为边界清楚、轮廓完整、膨胀性骨质密度减低区,常为地图样低密度骨质改变,通常周围无软组织肿块;而恶性者常表现为边界不清、轮廓不完整的骨质密度减低区,与正常骨分界模糊,常为虫蚀状或融冰样溶骨性骨质改变,周围常伴有软组织肿块。

4.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

CT可区分骨松质和骨皮质的骨质破坏;注意良性骨质破坏要与恶性骨质破坏鉴别。

(四)骨质增生硬化

1.概念:

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成骨细胞活性增加,从而导致骨样组织增多,钙质沉积增加。

2.病因:

①局限性:炎症、外伤、成骨性骨肿瘤(如骨肉瘤或成骨转移瘤等)。②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如肾性骨硬化)、遗传性骨发育障碍(如石骨症、骨斑点症)、中*(如氟或铅中*)。

3.影像表现:

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多和骨皮质增厚,伴或不伴骨骼的增大变形,发生于骨端的关节软骨下骨的增生硬化表现为骨性赘生物,即称骨刺、骨桥等。

4.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

①骨质增生硬化可以与骨质疏松并存,在全身骨量减少的基础上出现局部的骨量增加。

②尽管骨质硬化常常是慢性炎性病变或长期存在的良性肿瘤的典型征象;但骨质硬化并不是良性病变的特征性表现,在恶性疾病,如成骨型转移、恶性肿瘤放化疗后均可以发生局部骨量增多,骨密度增加。

(五)骨质坏死

1.概念:

是指骨组织局部血供中断、代谢停止所致的骨组织细胞死亡及相应改变。

2.病因:

①慢性骨髓炎;②骨折;③骨缺血坏死。

3.影像表现:

局限性骨密度增高形成死骨,死骨的形态不一,并可随时间增加逐渐被吸收。

(六)软骨钙化

1.概念:

是指软骨基质钙化,标志着骨内或骨外有软骨组织或瘤软骨的存在。

2.病因:

①肿瘤;②骨骺软骨缺血坏死;③软骨退变。

3.影像表现:

局限性颗粒状、小环状无结构致密影。

4.需要特殊注意的问题:

软骨钙化可分为生理性(如肋软骨钙化)和病理性钙化(瘤软骨钙化)。

本文转载自:新乡医学影像

欢迎给我们的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liding.com/grlhz/8862.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电话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