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继续为你推荐《智慧社会》这本书。
上期内容,我给你介绍了作者在书中提出的两条建议,能帮助你把想法流的作用发挥得更好。
这期内容,我想说的是,如何利用想法流,改变组织的互动模式,打造一支智慧团队。
《智慧社会》这本书认为,一支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一定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利用了想法流,让每个人都能从周围人的身上,学习到能够提高自身能力的想法,做出比独自决策更好的决定。
更加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团队会变身为一支“智慧团队”,把团队成员们的想法流汇聚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一种“集体智慧”,让团队整体的能力远远高于个体能力的总和,实现“1+12的效果。
比如说:有一家电话呼叫中心有多名员工,如果平均通话时间能减少5%,那么每年就能为公司节省万美元。作者研究之后,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调整员工们的工间休息方案。
原来是每个团队里的每位成员轮流休息。新的方案是,整支团队一起休息,这样一来,同一个团队里的成员们就会在放松地情况下,自然而然地交流工作心得,比如怎样引导用户说清楚自己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帮助老年用户理解一项功能,等等。
这么一个非常简单的改变,居然帮助呼叫中心每年节省了万美元。
你看,要让想法先流动起来,财富才能流动起来。
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团队当中的“想法流”呢?具体来说,有三个办法可以帮助你。
《智慧社会》
作者:阿莱克斯·彭特兰
译者:旺小帆汪容著
方法一:激发成员面对面交流
第一个方法是,改变团队成员所处的物理空间布局,让他们能够更多地面对面交流,方便他们碰撞出新的创意。
像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20号楼,就是二战时期紧急设计建造的一栋办公楼,除了面积足够大,基本没有什么特别的设计,而且办公室的布局很混乱,房间编号也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经常有人走错屋。
但就是因为这种设计,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大家会从其他人的工作当中获得灵感,这栋简陋的大楼里居然走出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
这种意料之外的碰撞对于激发创意的效果特别好,比如乔布斯亲自为皮克斯动画设计的办公大楼,他故意把整栋楼设计成只有男女各一个卫生间,而且全部都在一楼,这样大家就会在卫生间遇上一些不太熟悉的同事,也许闲聊的时候就能摩擦出一些灵感。
我们的湛庐思想空间也参考了这个设计方法。
方法二:借助外部多样化信息来源
提升团队当中的“想法流”的第二个方法是,借助外部的帮助,为组织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来源。
组织内部的成员即使再优秀,人数也是有限的,而且大家每天在同一个地方上班,你不知道的事情,你旁边的同事很可能也不知道。所以有的时候,借助外部信息来源,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但是要让这个过程能够顺利进行,却不是那么简单的。即便你愿意提供高额的奖励,也未必能找到合适的人才。这个时候,你可以尝试用大奖赛的方式,通过设计对思想流网络的激励机制,鼓励外部人才共同参与一个问题的解决,这也许能够给你带来意料之外的惊喜。
作者的研究团队曾经参加过一项“红气球挑战赛”,他在这本书中讲到了他们是如何赢得这场比赛的。红气球挑战赛的工作人员在全国的不同地点,放置了10个巨大的红色气球,竞赛规则是:最先发现全部10个气球的参赛队伍就能赢得4万美元的奖金。
作者的团队直到比赛前几天才知道比赛的消息,临时参赛的,其他的参赛团队都是在1个月之前就开始筹备并建立自己的情报网络。不过,作者的团队虽然准备得最仓促,结果却是最好的,最终也赢得了比赛,比赛开始之后短短8个多小时,他们就发现了全部10个气球,而比赛组织者原本以为要经过几十天的赛程才能有队伍胜出。
作者团队胜利的秘诀在于,大多数团队都是只奖励那些提供气球地点信息的人,而作者团队的奖励机制非常不同,他们选择为所有有效信息的提供者都提供奖励。
第一个提供气球地点信息的人能得到美元,他的上一级介绍人能得到美元,再上一级能得到美元,以此类推。他们发现,一共有0人直接转发了他们的消息,而这些人平均每人又转发给了位朋友,也就是说,一共有万人在帮助他们一起找红气球。
作者团队胜利的秘密就是,他们充分借助了外部人士的帮助。
方法三:有效会议激发集体智慧
提升团队当中的“想法流”的第三个方法,是利用一套有效的会议讨论机制,来激发团队成员的集体智慧。
一般团队在开会的时候,往往是一个人一个人轮流发言,每个人都说完之后,大家进行讨论,最后由团队领导总结并且决定下一步的工作内容。但是,作者发现这样的互动模式并不是最好的。
他设计了一个叫做“社会计量标牌”的工具,准确地测量了团队内部的互动模式。每位参加研究的公司员工,都佩戴一个“社会计量标牌”,这个标牌会随时收集员工们的交流行为的数据,比如他们在什么位置,和谁说了话,说了多长时间,话题转换的轮次是怎样的,等等。
通过综合这些数据,作者就能够分析出,这支团队的互动模式具体是什么样的。
他发现,越是那些由少数人主导的,在讨论的时候比较不平等的团队,集体智慧的水平往往越是低下。相反的,哪些表现更好的团队,基本都具有三项共同的互动模式,你也可以将这些要素当做是组织会议讨论的规范:
第一、团队成员不能长篇大论,而是要用简短的发言,贡献大量的想法;
第二、团队成员之间要要进行密集的互动,对于某一个人的发言,其他成员要用简短的回应,像是“好”“对”“什么?”这样的话,来和发言的人进行连续的互动,响应或者质疑他的想法,从而建立起共识;
第三、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要贡献想法,发言的次数和时间要比较平均,保证想法的多样性。
团队通过这种会议讨论机制,既能够收集大量不同的想法,又能够对这些想法进行有效筛选,在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不仅完善了想法,也明显提升了集体智慧的水平。
《智慧社会》这本书有一个特别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即便你的资源不如竞争对手,依然可以用更好的团队互动模式、激发出更高水平的集体智慧,赢得竞争。
作者在这本书里的一段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把这段话也分享给你:拥有最好想法的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最擅长从别人那里获取想法的人。推动变革的并不是最坚定的人,而是那些最能与志同道合者相处的人。最能激发人的并不是财富和声望,而是来自同伴的尊重和帮助。我强烈建议你去读一读这本书。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推荐你阅读《智慧社会》的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