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呼唤:亚急性肿瘤专科机构
李苏宜MD
医院(医院西区)
(合肥)
一、亚急性医疗模式与亚急性肿瘤专科机构
亚急性医疗模式是一种在医疗机构之中,由一种特殊的医疗团队实施,针对亚急性损伤或慢性疾病恶化采取医疗干预。医疗技术含量不一定太高。机构业务人医院和医生。
亚急性医疗模医院医疗,也不是强化了的家庭照护,医院与家庭之间过渡医疗模式。为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回归职场做医学和心理治疗照护,或通过解决问题,延续疾病不可逆转的患者生命和提高生存质量。非长期照护,患者症状体征有效缓解或显著恶化,都是离开这种机构的因素。
以这种亚急性医疗模式针对恶性肿瘤患者医学心理问题展开医疗干预医疗机构,就是亚急性肿瘤专科机构。我国目前尚没有任何专业学科的亚急性医疗机构。
二、设立亚急性肿瘤专科机构的必要性
1.肿瘤罹患人数剧增,医院资源紧张
我国医疗需求太大,医疗资源供给却严重不足,导致国民看病难,医疗资源成“稀缺品”。我国每千人拥有1.2个医师,而发达国家是2.8个,中等国家是1.9个;我国每千人拥有2.4个床位,发达国家是7.4个,中等国家是3.7个。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但医疗资源仅占世界医疗资源的2%。1个医生要服务个患者,2%的医疗资源为22%的人口服务。
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达到三次30%增幅,第一次为期20年(年-年),第二次10年(-年),第三次仅6年(-年),恶性肿瘤已成为危及生命的常见疾病。因医疗技术快速提高,有效治疗导致大量新发患者生存下来,使得现患人数进一步增加。
就罹患恶性肿瘤者来说,“个体诉求”提升明显快于“公共供给”增加,患者已经从“缺医少药”时代——“有医有药”时代——追求“优医优药”时代。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即使医疗已成“稀缺品”,肿瘤患者尤其要抢到这部分“稀缺品”。分散常规抗肿瘤治疗进入亚急性期患者到亚急性肿瘤专业机构,让这些患者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放心地看病、知道怎么修复维护自己的身心机能。
2.亚急性期肿瘤患者存在诸多临床问题
肿瘤患者诊疗历程分三阶段:首先,积极抗肿瘤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缓解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时间。然后,常规抗肿瘤治疗不再获益,或不易实施。为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多采用对症、支持的方法应对多样的临床征象。最后,为终末期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因原发肿瘤疾病、反复接受各种抗肿瘤治疗和耦合疾病的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多见同时存在另外两种及以上其它的疾病或脏器损伤的现象。肿瘤疾病本身会导致多种多样的继发伤害,诸如营养不良、感染、糖尿病、肝肾功能损伤、出血、骨折、疼痛、焦虑抑郁等。而手术、放疗、化疗等抗肿瘤治疗带来消化道功能障碍、器官的放射性损伤、骨髓造血机能下降、心脏受损等情况。加之,恶性肿瘤多见于老年人,而50%以上的老年人存在3种以上的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及精神疾患、消化系统疾患、内分泌疾患等,这些耦合疾病充斥在抗肿瘤治疗、康复各阶段。降低生活质量,增加抗肿瘤治疗难度。占用医疗资源增加,增加并发症,缩短生存时间。
3.缺乏亚急性期患者医疗照护的理论体系
我国医护针对亚急性期肿瘤患者诊疗水平低,阻碍抗肿瘤疗效提升。我国没有相关配套体制,国内肿瘤医师亚急性期患者诊疗管理知识匮乏和技能培训缺如,临床肿瘤学有关亚急性期患者临床干预设置缺项。我国肿瘤临床医护人员对肿瘤患者临床“多病症共存”现象危害认识不深入,学识不规范。大量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严重影响肿瘤疗效提升。资料显示,美国恶性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早已超过50%,而中国患者不及美国的一半,仅22-25%。这种肿瘤医师对肿瘤患者亚急性期知识匮乏、肿瘤亚急性期患者学科专业人才缺乏、相关政策和体制滞后的现象、已成为我国肿瘤疗效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是临床肿瘤学学科发展当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亚急性肿瘤专科机构的临床干预
亚急性期肿瘤患者的医学干预策略应该是管理疾病、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liding.com/grlzy/6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