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师资格考试高频考点
口腔颌面外科学
正常人开口度--3.7~4.5
脑脊液鼻漏--前颅底
脑脊液耳漏--颅中窝
分泌功能检查--尖甜、后苦、舌侧酸
穿刺检查--6肿、7血、89脓
禁忌穿刺--颈动脉体瘤、动脉瘤、恶性肿瘤
结核从正常组织穿
无菌创口拆线--面5、颈7、光14
酯类--普鲁卡因、丁卡因
酰胺类--利多卡因、布比卡因
种植骨床温度47℃、4℃生理盐水冲洗
第一阶段:植入后表面被血块包绕,进一步有骨髓内生物高分子吸附,形成适应层。
第二阶段:术后1个月为组织破坏与增生同时发生的修复期。
第三阶段:术后3个月,种植体周围开始胶原纤维形成,以后形成网状纤维结构,逐步完成骨结合。
咀嚼效率大于70%;
符合上述要求者5年成功率应达到85%以上;10年80%以上。
幻灯片5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恶性肿瘤,常规做胸片(肺转移)。
MRI:软组织的病变显示特别好。
放射性核素检查:恶性肿瘤(99mTC)
甲状腺癌、异位甲状腺(I、I)
穿刺及细胞学检查
囊肿→穿刺液涂片检查有时有胆固醇晶体;
血管瘤→血性液体;
囊性淋巴管瘤→淋巴液
幻灯片6
口腔颌面肿瘤的治疗原则
良性肿瘤:外科治疗为主。
恶性肿瘤:组织来源、生长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临床分期、患者机体状况。
手术+放疗+化疗(鳞状细胞癌)
手术+化疗(骨肉瘤、纤维肉瘤、恶性黑色素瘤)
放疗+化疗(分化程度较差或未分化的肿瘤)
手术(唇癌、颌骨肿瘤)
幻灯片7
软组织囊肿
皮脂腺囊肿(“粉瘤”)可能恶变——皮脂腺癌。
皮脂腺排泄管阻塞——潴留性囊肿。
临床表现:面部,小(豆),大(柑橘),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
治疗:手术切除。
幻灯片8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发瘤”)
皮样:皮肤和皮肤附件(“表皮”无)。
临床表现:皮样(口底、颏下,坚韧,弹性似面团样);
表皮样(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
诊断:皮样(穿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治疗:手术摘除。
幻灯片9
甲状舌管囊肿
胚胎期残存上皮——分泌物聚集。
临床表现:舌盲孔到胸骨切迹,舌骨上下部为最常见。
颈部正中,舌骨随吞咽上下移动。
感染破溃成瘘,可癌变。
治疗:手术切除囊肿或瘘管。(舌骨中份一并切除)。
幻灯片10
鳃裂囊肿发病位置:
第一鳃裂囊肿(下颌角以上及腮腺区);
第二鳃裂囊肿(颈上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触诊时肿块质地软,有波动感,但无搏动,此可与颈动脉体瘤相区别。鳃裂囊肿穿破后,可以长期不愈,形成鳃裂瘘。
第三、四鳃裂囊肿(颈根部)。
治疗:外科手术彻底切除。鳃裂囊肿可以恶变。
幻灯片11
颌骨囊肿
根端囊肿、始基囊肿、含牙囊肿、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旧称牙源性角化囊肿)。
颌骨牙源性囊肿可发生颌骨任何部位,根端囊肿多发前牙;始基囊肿、角化囊性瘤好发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含牙囊肿好发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上颌尖牙。
幻灯片12
色素痣(表皮基底层色素细胞)分类:
皮内痣;
交界痣(表皮和真皮),恶变(恶性黑色素瘤);
复合痣。
淡棕色或深棕色斑疹、丘疹或结节,表面光滑、无毛,平坦或稍高于皮表。
治疗:面部较大的痣无恶变者,分期部分切除,容貌、功能保存均较好,但不适用于有恶变倾向者。
幻灯片13
牙龈瘤
机械刺激及慢性炎症刺激形成的反应性增生物。术后易复发。
病理组织结构:肉芽肿型牙龈瘤、纤维型牙龈瘤、血管型牙龈瘤(妊娠性龈瘤)。
女性较多,青年及中年人为常见。
唇、颊侧多见。最常见的部位是前磨牙区。呈圆球或椭圆形,有时呈分叶状,大小不一,直径由几毫米至数厘米。
治疗
手术切除。切除必须彻底,否则易复发。将病变所波及的牙同时拔除。
幻灯片14
血管瘤
多见婴儿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1月之内)。
口腔颌面部的血管瘤约占全身血管瘤的60%,大多数发生于面颈部皮肤。(自发性消退)
增生期:毛细血管扩张,四周围白色区域迅即变为红斑并高出皮肤,高低不平似杨梅状。
消退期:1年以后,由鲜红变为暗紫、棕色,皮肤可呈花斑状。
消退完成期:10~12岁,局部色素沉着,浅瘢痕。
幻灯片15
脉管畸形
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血窦组成——静脉石(钙化)
好发:颊、颈、眼睑、唇、舌或口底部。
深浅不一。扪及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
幻灯片16
微静脉畸形(葡萄酒色斑)
颜面部皮肤,沿三叉神经区分布。鲜红或紫红色,与皮肤表面平,周界清楚。外形不规则,大小不一。
手指压迫病损,表面颜色退去;解除压力后,血液立即又充满病损区,恢复原有大小和色泽。
幻灯片17
动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葡萄状血管瘤)
有搏动性。
好发:颞浅动脉所在的颞部或头皮下组织中。
病损高起呈念珠状,表面温度高。患者能感到搏动;扪诊有震颤感,听诊有吹风样杂音。
幻灯片18
淋巴管畸形(淋巴管发育异常)儿童及青年
微囊型:唇、下颌下及颊部,患处显著肥大畸形。发生于舌部者常呈巨舌症。舌黏膜表面粗糙,呈结节状或叶脉状,有黄色小疱突起。
大囊型(囊肿型或囊性水瘤):颈部锁骨上区,亦可于下颌下区及上颈部。内有透明、淡黄色水样液体,皮肤色泽正常,呈充盈状态,扪诊柔软,有波动感。体位试验阴性,透光试验阳性。
幻灯片19
成釉细胞瘤
牙源性肿瘤中较为常见,下颌骨比上颌骨多见。
成釉细胞瘤一直被视为易复发,易恶变应属“临界瘤”,具有高度局部侵袭性。
好发于青壮年,发病率下颌多于上颌;
好发部位,以下颌体和下颌角部为常见;
生长缓慢;初无症状,后有面部不对称;
压迫下牙槽神经—下唇麻木;病理性骨折。
幻灯片20
含牙囊肿
角化囊肿
成釉细胞瘤
内容物
草黄色液体
乳白/皮脂样物
褐色液体
X线片
含牙,单房,规则,颊舌侧膨胀
可含牙,单房多房,颌骨长轴生长,1/3舌向膨胀。
可含牙,单房<多房,切迹,颊向膨胀。
幻灯片21
骨化纤维瘤
下颌较为多见。
初期无症状,颌骨膨大,面部不对称。
发生于上颌骨者,产生复视。
骨化纤维瘤诊断
局限性膨胀,病变向四周发展,界限清楚,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病变内可见不等量的和不规则的钙化阴影。
幻灯片22
鳞状细胞癌
恶性肿瘤以癌为最常见,癌症中以鳞状细胞癌为最多见(80%以上)。
部位以舌、颊、牙龈、腭、上颌窦为常见。
区域淋巴结转移,晚期可发生远处转移。早期可表现为黏膜白斑,表面粗糙;以后发展为乳头状或溃疡型,或两者混合出现,其中又以溃疡型为最多见;有时呈菜花状,边缘外翻。
鳞癌分为三级:Ⅰ级分化较好,Ⅲ级分化最差;未分化癌的恶性程度最高。
幻灯片23
舌癌
多发生于舌缘,其次为舌尖、舌背。常为溃疡型或浸润型。
早期颈淋巴结转移,转移率较高。可发生远处转移,一般多转移至肺部。
颈淋巴结转移:
舌背或越过舌体中线的舌癌→对侧颈淋巴结转移;
舌前部的癌→下颌下及颈深淋巴结上、中群转移;
舌尖部癌→转移至颏下或直接至颈深中群淋巴结;
治疗,应以综合疗法为主。
早期:放射治疗+颈淋巴清扫术。
放射不敏感:原发灶切除+颈淋巴清扫术。
晚期:手术治疗+颈淋巴清扫术。
幻灯片24
牙龈癌
居第二或第三位。
分化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
生长较慢,溃疡型多见。
早期浸润牙槽突及颌骨,骨质破坏、牙松动和疼痛。下牙龈好发,下牙龈转移早。
治疗:
以外科手术为主。对放射治疗不敏感。
下牙龈癌:仅波及牙槽突——方块切除。
侵入颌骨——下颌骨部分或一侧切除。
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上牙龈癌:上颌骨次全切除。
波及上颌窦——上颌骨全切除+赝复体修复。
幻灯片25
颊黏膜癌
第二或第三位,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状细胞癌。
临床表现:发生于磨牙区附近,呈溃疡型或外生型,生长较快,向深层浸润。远处转移比较少见。
治疗
小的:放射治疗。
放疗不敏感及较大:手术(皮瓣转移整复)。
晚期:颊、颌、颈联合根治术。
幻灯片26
口底癌
第六位。原发于口底黏膜的癌。
早期:舌系带的一侧或中线两侧,中度分化,口底前部,恶性度低。溃疡型多见。
早期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仅次于舌癌。
治疗
早期:放射治疗。
较晚期:口底部、下颌骨、颈淋巴联合根治术。
幻灯片27
唇癌
多发生于下唇中外1/3的唇红缘部黏膜。
疱疹状结痂的肿块——火山口状溃疡或菜花状肿块。
下唇好发,上唇转移早
早期治疗: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激光治疗或低温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
晚期及有淋巴结转移者需外科治疗。
幻灯片28
中央性颌骨癌
临床表现:下颌骨(下颌磨牙区)。
早期无症状→牙痛、局部疼痛→下唇麻木。
肿瘤自骨髓内向骨密质浸润→穿破骨密质→颊舌侧肿块→侵犯牙槽突→牙松动、脱落。
向区域性淋巴结(下颌下、颈深上群)及血液循环转移,预后较差。
下唇麻木常是中央性颌骨癌的首要症状。
X线:根尖区骨松质之内,呈不规则虫蚀状破坏并破坏,浸润骨密质。
治疗:手术(下颌骨切除更广泛)+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幻灯片29
上颌窦癌
位于上颌窦内,早期无症状。
上颌窦内壁→鼻阻塞、鼻出血,分泌物增多,流泪;
上壁→眼球突出、向上移位,复视;
外壁→面部及唇颊沟肿胀,皮肤破溃、肿瘤外露;
后壁→侵入翼腭窝而引起张口困难;
下壁→牙松动、疼痛、龈颊沟肿胀;
幻灯片30
恶性黑色素瘤
源于成黑色素细胞,交界痣或复合痣中的交界痣成分恶变而来。
发生于牙龈、腭及颊部的黏膜。
临床表现:皮肤痣及黏膜黑斑。恶变时,迅速长大,色素增多,为黑色或深褐色,呈放射状扩展。
转移广泛,70%早期转移至区域性淋巴结。经血流转移至肺、肝、骨、脑,远处转移率可高达40%。
恶性黑色素瘤不宜行活组织检查。
治疗: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对放射治疗不敏感。手术广泛彻底切除,切除范围要比其他恶性肿瘤更广、更深。并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
幻灯片31
肉瘤
软组织肉瘤
病因:良性病损而行放射治疗可能导致肉瘤变。
血管瘤——血管肉瘤;
颌骨纤维性病变——纤维肉瘤。
临床表现:发病轻;发展快;实质性(或有分叶)肿块,表皮或黏膜血管扩张充血,晚期溃疡或溢液、出血。
肉瘤治疗
局部根治性广泛性切除为主。
复发率较高的,术后辅以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
预后:比癌差,5年生存率在20%~30%左右。
幻灯片32
骨源性肉瘤
年龄轻,多见于青年及儿童;病程快,呈进行性的颌面骨膨胀性生长,皮肤表面常有血管扩张及充血。后期肿块破溃,可伴发溢液或出血;
发生远处转移,骨肉瘤最常见,转移部位肺、脑为多。
骨源性肉瘤治疗:
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幻灯片33
恶性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
发生于牙龈、腭、颊、口咽以及颌骨部位。发生于淋巴结者称结内型;发生于淋巴结外者称结外型。
恶性淋巴瘤治疗原则(个体化):
霍奇金淋巴瘤早期:放射治疗为主。晚期:化学药物治疗。
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化疗为主,放疗为辅。
幻灯片34
急性化脓性腮腺炎
常见于腹部大手术以后,称之为手术后腮腺炎。
目前已少见。
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及肺炎双球菌较少见。
基本因素:机体严重脱水致唾液分泌减少或停止。
常为单侧受累,双侧同时发生者少见。
早期症状轻微或不明显。
随后,肿胀以耳垂为中心,局部皮肤红热现象显著,呈硬性浸润,触痛明显。
导管口红肿,可见脓液,
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明显。不宜做腮腺造影
幻灯片35
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临床上较常见,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生。
先天性发育异常、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细菌逆行感染
1.婴幼儿至15岁,5岁左右最为常见;
2.腮腺反复肿胀;
3.导管口有脓液或胶冻状液体溢出;
4.持续1周左右;
5.间隔数周或数月发作一次不等。
造影:末梢导管呈点状、球状扩张,排空迟缓,主导管及腺内导管无明显异常。
幻灯片36
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与复发性腮腺炎一起统称为慢性化脓性腮腺炎。
导管狭窄;导管结石或异物引起导管阻塞;腮腺导管较长,狭窄,阻塞远端导管扩张,唾液淤滞。
腮腺反复肿胀;
半数以上的腮腺肿胀与进食有关;
晨起感觉腮腺区发胀,自己稍加按摩后即有“咸味”液体自导管口流出;
可从导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或黏稠的蛋清样唾液,有时可见黏液栓子;
颊黏膜下扪及粗硬、呈索条状的腮腺导管。
主导管、叶间、小叶间导管部分狭窄、部分扩张,呈腊肠样改变。
幻灯片37
舍格伦综合征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因病理
尚不十分明确。
中年以上女性。
眼干、口干、唾液腺肿大
舌表面干燥并出现裂纹,舌背丝状乳头萎缩,表面光滑潮红呈“镜面舌”。产生猛性龋。
边界不明显,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无粘连。
结缔组织疾病:50%—伴类风湿关节炎,10%—伴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有硬皮病、多发性肌炎。
幻灯片38
舌下腺囊肿
常见于青少年。
1.单纯型(舌下区):囊壁菲薄并紧贴口底黏膜,囊肿呈浅紫蓝色,扪之有波动感。
2.口外型(下颌下区):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低头时因重力关系,肿物稍有增大。穿刺可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
3.哑铃型: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
切除舌下腺,残留部分囊壁不致造成复发。对于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可全部切除舌下腺后,将囊腔内的囊液吸净,在下颌下区加压包扎,而不必在下颌下区做切口摘除囊肿。
幻灯片39
黏液囊肿
病因病理
1.外渗性黏液囊肿(80%):创伤引起;
2.潴留性黏液囊肿:远不如外渗性黏液囊肿常见。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囊肿位于黏膜下,表面仅覆盖一薄层黏膜,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小泡,状似水泡。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黏稠液体,囊肿消失。愈合后,再次形成囊肿。
治疗
手术切除。
幻灯片40
多形性腺瘤
多形性腺瘤又名混合瘤,是唾液腺肿瘤中最常见者。
腮腺最常见,其次为下颌下腺,舌下腺极少见。发生于小唾液腺者,腭部最常见。
生长缓慢,肿瘤界限清楚,质地中等,扪诊呈结节状,高起处常较软,可有囊性变,低凹处较硬,多为实质性组织。
当肿瘤在缓慢生长一段时期以后,突然出现生长加速,并伴有疼痛、面神经麻痹等症状时,应考虑恶变。
手术切除,应作肿瘤包膜外正常组织处切除。
腮腺肿瘤应保留面神经,下颌下腺肿瘤应包括下颌下腺一并切除。
幻灯片41
沃辛瘤
腺淋巴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
1.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男与女之比约为6:1。
2.好发于腮腺,腮腺后下极多发;
3.与吸烟有关;
4.有消长史(由于肿瘤富含淋巴样间质);
5.肿瘤多发性;
6.术中见肿瘤呈紫褐色。
幻灯片42
腺样囊性癌
最常见于腭部小唾液腺及腮腺,其次为下颌下腺,发生于舌下腺的肿瘤,多为腺样囊性癌。
易沿神经扩散;
浸润性极强;
易侵入血管,造成血行性转移(40%),肺部多见;
颈淋巴结转移率很低,舌根部的除外;
除实性型外,一般生长缓慢,肺部转移灶进展缓慢,患者可以长期带瘤生存。
幻灯片43
黏液表皮样癌
唾液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者。
腮腺者居多,其次是腭部和下颌下腺,也可发生于磨牙后腺。
生长缓慢,呈无痛性肿块。体积大小不等,边界可清或不清,质地中等偏硬,可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颈淋巴结转移少见,血行转移更少见。
幻灯片44
牙源性腺样瘤-----------------玫瑰花样结构
涎腺多形性腺瘤--------------双层导管结构
成釉细胞瘤--------------------星网状层结构
牙源性钙化上皮瘤-----------同心圆钙化
恶性多形性腺瘤--------------肉瘤成分
牙源性角化囊肿--------------子囊
涎腺多形性腺瘤--------------鳞状化生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角质栓塞
鳞状细胞瘤--------------------角化珠
扁平苔藓-----------------------胶样小体
幻灯片45
粘液囊肿-----------------------泡沫细胞,常无上皮衬里
腮裂囊肿-----------------------淋巴细胞
牙瘤-----------------------------釉质
牙龈瘤--------------------------巨细胞
黏液表皮样癌-----------------粘液细胞
鼻腭管囊肿--------------------位于鼻腭管
正中囊肿-----------------------位于上颌和下颌中线处
含牙囊肿-----------------------含有不同发育阶段的牙齿,牙冠,一般朝向囊腔
幻灯片46
关节盘附着松弛--------------不偏
可复性盘前移位--------------先偏患侧后复正常
翼外肌亢进--------------------偏向健侧
翼外肌痉挛--------------------偏向患侧
幻灯片47
下颌角内有大小不等的多房阴影,各房大小相差悬浮---成釉细胞瘤
下颌骨内有单房阴影,周围有密致的白骨线包绕------颌骨囊肿
颌骨内虫蚀状骨质破坏区,牙槽骨有破坏无死骨形成----原发性骨肉瘤
下颌骨有骨质破坏及死骨形成,病变离病原牙越近密度越低---中央性颌骨骨髓炎
幻灯片49
可有吹风样杂音的--------------蔓状血管瘤
体位移动实验阳性--------------海绵状血管瘤
病变区可触及结石--------------海绵状血管瘤
囊性水瘤--------------------------囊肿型淋巴管瘤
不发生恶变的-------------------囊性水瘤
幻灯片50
成釉细胞瘤的X表现-----------大小不等的多房性阴影
颌骨囊肿的X表现--------------骨内有单房阴影,四周有白骨质线
中央性颌骨骨髓炎的X表现--骨质破坏,死骨形成,骨内有虫蚀骨质破坏
根尖肉芽肿的X表现------------骨质有破坏,边缘清楚
根尖周囊肿的X表现------------骨质有破坏,周围有致密白线
急性根尖周炎早期的X表现---骨质未见破坏
幻灯片51
穿刺及细胞学检查
血管瘤-----------------------------血性液体
囊性淋巴管瘤--------------------淋巴液
根端囊肿--------------------------草黄色,草绿色液体
角化囊肿--------------------------黄白色皮脂样物质
幻灯片52
穿刺液为黄色的清样液体----舌下腺囊肿
穿刺液为黄色的皮脂样囊液---角化囊肿
穿刺液为黄棕色的清亮液体,含胆固醇结晶----腮裂囊肿
‘雪花样’的唾液--------------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天疱疮的病理学特征-----------棘层松解
白斑的病理学特征--------------不典型增生
扁平苔藓的病理学特征--------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
类天疱疮--------------------------基底层下疱
嗜酸性腺瘤--------可见‘明细胞’染色阳性
腺淋巴瘤出现---------淋巴滤泡,导管内衬腺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
涎腺腺样囊性癌出现-------筛孔结构,
涎腺多形性腺瘤出现-------软骨样区域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出现----粘液池,导管内衬上皮细胞和变异肌上皮细胞
成釉细胞瘤出现-------------颗粒细胞
甲状舌管囊肿出现----------甲状腺滤泡
腺泡细胞癌-----胞浆含嗜碱性颗粒,呈合胞体样
基底细胞腺瘤------可见基底细胞上唇多见
幻灯片53
良性黏膜类天疱疮的主要病理变化---基底层下疱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主要病理变化---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天疱疮破溃后的病理变化---糜烂
肉芽肿性唇炎的病理特点----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及淋巴细胞结节样聚集
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特点---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扁平苔藓的病理特点为----固有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
白斑是---.粒层增生
红斑是----原位癌
幻灯片54
管间吻合——发自相邻根管间的交通支
根管侧支——发自根管的细小的分支
根管分歧——为根管在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仍存在)
根管分叉——根尖分散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细小分支(此时根管不存在)
口组病
1.肌上皮细胞:可能为上皮来源。
2.急性牙髓炎: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3.甲状舌管开始退化的时间在:胚胎第6周。
4.可进一步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的结构是:牙乳头。
5.用于鉴别扁平苔鲜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的病理特点是:可见角质栓塞.血管周围有类纤维蛋白沉积。
6.口腔鳞癌最少发生转移的是:唇癌。
7.口腔黏膜的基本组织结构是:上皮和固有层。
8.口腔黏膜痣最多的是:黏膜内痣。
9.来源于缩余釉上皮的囊肿是:萌出囊肿。
10.朗格汉斯细胞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标记是:CDla。
11.鳞状细胞癌Broder分级法主要依据是:评价围绕瘤细胞的结构特征。
12.慢性根尖周炎的瘘壁上皮可来自:Malassez上皮剩余。
14.慢性龈炎沟内上皮深层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T淋巴细胞。
15.梅一罗综合征的特征是:肉芽肿性唇炎伴面神经麻痹和沟纹舌。
16.萌出囊肿位于正在萌出的乳牙或恒牙的:牙冠表面黏膜软组织内。
17.免疫荧光检查时,病变上皮细胞之间呈现网状的荧光图形,提示为:寻常性天疱疮。
18.免疫荧光检查时,病损部位上皮基底膜区域出现翠绿色荧光带,提示为:红斑狼疮。
19.内层无釉柱釉质的成因可能是:Tomesprocesses尚未形成。
20.疱疹是指:直径在l~3mm左右的水疱。
21.前腭突起源予:中鼻突。
22.全身因索引起的釉质发育异常为:氟牙症。
23.肉芽肿性唇炎的典型病理改变为:血管周围上皮样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聚集。
25.舌的发育始干:胚胎第4周。
26.舌体主要起源于:第1、2对鳃弓。
27.俗称“马牙子”的是:牙板上皮剩余。
28.髓周牙本质是指:罩牙本质和透明层以内的牙本质。
29.托姆斯颗粒层位于: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
30.唾液腺的排泄管:穿行于小叶间结缔组织中。
31.唾液中的有机物主要是:糖蛋白。
32.无釉柱釉质位于:釉质最内层和表层30μm。
口腔修复学
1.正常人的开口度:3.7—4.5cm
2.下颌侧方运动下和最大侧方运动范围正常情况下约为12mm
3.牙松动幅度计算:一度松动幅度不超过1mm,二度松动幅度为1-2mm,三度松动幅度大于2mm.
4.一般拔牙后1个月后可进行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修复。拔牙3个月后行固定义齿修复。
5.修复时松动牙对于牙槽骨吸收达到根2/3以上,牙松动达三度着应拔除。
幻灯片73
6.健康成人牙槽骨嵴顶端位于釉牙骨质交界根尖方向1.5mm左右。
7.前磨牙和第一磨牙近中接触区多在颊1/3与中1/3交界处,第一第二磨牙接触区在邻面中1/3.
8.修复体龈上边缘时止于距龈缘2mm处。边缘设计在沟内时一般在龈沟内0.5mm处
9.牙体预备时聚合以2-5度为宜。
10.嵌体洞缘一般在牙釉质内预备出45斜面,斜面一般起于釉质层的1/2处,宽度1.5mm。面嵌体的牙体预备时洞形深度应大于2mm,所有轴壁均应相互平行后向外展2-5°。邻嵌体鸠尾峡部一般不大于面的1/2。高嵌体面外形均匀磨出至少0.5-1mm的间隙,磨牙常采用4个钉洞固位,钉洞深度一般为2mm,直径1mm。
幻灯片74
11.铸造全冠牙体预备聚合为2-5,颌面预备一般为0.5-1mm,肩台为0.5-0.8mm
12.烤瓷合金的熔点约为℃,瓷粉熔点-℃,合金熔点必须高于瓷粉熔点-℃。高融合金>℃,低熔合金<℃。
13.烤瓷冠预备量:前牙切端1.5-2mm,唇侧1.2-1.5mm,舌侧0.8-1.5mm,唇侧肩台位于龈下0.5-0.8mm,宽1mm。后牙颌面2mm,邻面1.2-1.5mm,肩台0.8-1.0mm
14.桩冠预备一般要求根尖部保留3-5mm根充材料,桩的长度为根长的2/3-3/4,理想的冠桩直径为根径的1/3,上前牙直径为1.5-2.5mm,下前牙为1.1-1.5mm,上下后牙均为1.4-2.7mm
15.桩冠修复时机:无根尖周炎3天,有根尖周炎1周,外伤1周,窦道瘘管闭合以后,根尖手术2周。
幻灯片75
16.前牙3/4冠预备邻面向切端聚合2-5,预备间隙不少于0.5mm。切斜面预备近远中方向形成平面,与牙长轴呈45角,预备出0.35mm以上的间隙。舌面有0.5mm间隙,邻沟预备从邻切线角的中点开始,方向与牙冠唇面切2/3平行,位于邻面唇1/3与中1/3交界处,深度为1mm。切沟预备在斜面舌1/3处,做一顶角为90的沟,沟的唇侧壁高度是舌侧壁的2倍。
17.后牙3/4冠面预备出0.5-1mm的间隙,沟预备先沿中央沟磨除宽深约1.5mm×1.5mm的沟,并与两邻面轴沟相连。邻沟预备在邻面颊侧1/3与中1/3交界处。
18.固定义齿时倾斜﹤30可做基牙。
19.固定义齿修复的年龄20-50岁,最适合的年龄组为30-45岁。
20.基牙选择时临床冠根比例以1∶2至2∶3较为理想,1∶1是选基牙的最低限度
幻灯片76
21.牙槽突的吸收超过根长的1/3就不宜选作基牙。
22.固定连接体要求接触区接近切端或1/2的部位,其面积不应小于4m㎡。
23.解剖式牙:牙尖斜度为33°或30°
24.非解剖式牙:牙尖斜度为0°
25.半解剖式牙:牙尖斜度约为20°
幻灯片77
26.塑料基托一般厚度2mm,基托边缘厚度2.5mm。铸造基托厚度0.5mm。
27.下颌基托后缘应覆盖磨牙后垫1/3-1/2。
28.铸造颌支托:宽度约为磨牙颊舌径的1/3或双尖牙的颊舌径的1/2。长度约为磨牙近远中径的1/4或双尖牙的近远中径的1/3,厚度为1-1.5mm。弯制颌支托18号不锈钢扁钢丝,宽1.5mm,厚1mm,长2mm。
29.圆形卡环常包绕基牙的3个面和4个轴面角。
30.前腭杆:宽而薄,宽8mm,厚1mm,前缘离开龈缘至少6mm。
幻灯片78
31.后腭杆:窄而厚,宽3.5mm,厚1.5-2.0mm。
32.侧腭杆:宽3-3.5mm,厚1-1.5mm,离开龈缘约4-6mm。
33.卡环的数量不超过4个为宜,一般为2-4个固位体。
34.舌杆:距龈缘3-4mm,斜坡型者舌杆与粘膜离开0.3-0.4mm。舌侧倒凹>6mm
不宜用舌杆。
35.在游离缺失的缺失侧至少选择2个基牙。
幻灯片79
36.基牙的固位倒凹一般倒凹的深度应小于1mm,铸造卡环臂要求的倒凹深度偏小,不宜超过0.5mm,倒凹的坡度应大于20o。
37.选托盘时与牙弓内外侧应有3-4mm间隙,翼缘应距粘膜褶皱约2mm。
38.全口排牙时上颌中切牙唇面至切牙乳突中点前8-10mm,上颌两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应通过切牙乳突中点前后1mm范围内。
39.上颌全口义齿的后缘应在腭小凹后2mm处。
40.后堤区:宽2-12mm,平均8.2mm。
幻灯片80
41.下颌第一磨牙的颌面应与磨牙后垫的1/2等高。
42.全口义齿托盘:上颌比上颌牙槽嵴宽2-3mm,边缘高度应离开粘膜皱襞2mm,后缘超过颤动线3-4mm。
43.工作模型边缘厚度3-5mm,模型最薄处也不能少于10mm,后缘应在腭小凹后不少于2mm,下颌模型在磨牙后垫自前缘起不少于10mm。
44.排牙时上和侧切牙切缘高于平面1mm。
45.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高于颌平面1mm。
幻灯片81
46.上颌第一前磨牙:舌尖离开颌平面1mm。
47.上颌第一磨牙:远舌尖.近颊尖离开颌平面1mm,远颊尖离开颌平面1.5mm。
48.上颌第二磨牙:舌尖离开颌平面1mm,近颊尖离开颌平面2mm,远颊尖离开颌平面2.5mm。
49.全口义齿直接法重衬时组织面均匀磨除1m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