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31日,为期两天的“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七届色谱学术交流会暨仪器展览会”在广西桂林落下帷幕。此次会议由广西化学化工学会、甘肃省化学会色谱专业委员会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与药学学院承办。
本次会议集中交流了色谱及其相关技术的基础研究、仪器开发、应用方法等的最新进展。会议邀请了国内著名学者与会作大会特邀报告、分会邀请报告或专题报告与讨论。会议期间还组织了相关仪器及其配件展示。
7月31日下午,首先进行的是大会报告环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进义、大连依利特股份有限公司李彤、华中科技大学刘笔锋、武汉大学陈子林、兰州大学陈兴国分别带来精彩报告。
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和新型疾病的爆发给抗生素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发现和开发更有效的化合物来对抗致病菌的感染或疾病。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多样性赋予其广泛的生物活性,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然而,在传统方法上,由于从微生物中开发天然抗生素或活性化合物的时间长,筛选复杂,操作繁琐,因此,王进义团队开发了基于液滴的微流控平台,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用于快速筛选化学诱导的菌株突变体并分析其次级代谢产物。
本研究利用流动聚焦微流控装置和气动微阀集成微流控装置对2株链霉菌和4株细菌进行了亚硝基胍诱导的突变体筛选,并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热图分析结果表明,微流控芯片方法和传统方法(琼脂平板)筛选出的突变株代谢物离子峰均聚集在一起,并与野生型菌株明显分离。对所有样品的前20个显著差异特征峰进行HMDB数据库标注,结果表明微流控芯片方法筛选的突变株与传统方法筛选的突变株的代谢成分高度相似。该微流控筛选方法不仅适用于放线菌突变体的筛选,而且适用于细菌突变体的筛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靠性。此外,与传统的筛选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有效缩短筛选周期,简化繁琐的操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进义大会报告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化学诱导菌株突变型筛选及其代谢产物分析》
微纳液相色谱仪通常是指色谱柱内径0.5mm以下的液相色谱,具有所需样品量少、易与质谱联用、质量灵敏度高等优势;当然也存在着管壁效应明显、输液性能要求高等不足。李彤报告中介绍了公司EClassical(U)HPLC液相色谱系统的研制情况,首先团队针对微纳液体的测量,开发了基于压差、光学传导理和热分布等原理的流量计法,该方法可测量瞬时流量。对于液相色谱仪的核心部件——泵,依利特研制成功了基于高精度电机直驱的输液泵,实现了微纳升流量的稳定输出。并经过优化相关影响因素,得到良好的梯度输液结果。
在十二五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支持下,依利特与大连物化所合作开展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多维生物色谱系统的研究开发,并应用于蛋白质组学深度覆盖研究。目前,依利特与中国计量院、苏州医工所分别合作研制液质联用仪,应用于临床诊断。而且,针对我国精神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求,研制开发了精神类药物血药浓度二维色谱检测系统。
大连依利特股份有限公司李彤大会报告
《微纳液相色谱仪的研制及联用》
外泌体(exosomes)是一种由活细胞分泌并释放到胞外环境中、大小在50~nm的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纳米囊泡。外泌体以其天然来源的物质转运特性、内在的长期血液循环能力和优良的生物相容性,可递送各种化学药物、蛋白质及核酸和基因药物等多种药物,在药物载体的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基于外泌体的药物运输研究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刘笔锋团队建立了新的微流控芯片方法,利用微流控芯片快速高效分离外泌体,并对外泌体进行mRNA和代谢组分析,对外泌体进行化学编辑、设计、功能化等,实现抗肿瘤药物靶向和控制释放,协同肿瘤、癌症的治疗。
华中科技大学刘笔锋大会报告
《微流控芯片外泌体分离分析与生物医学应用》
骨肉瘤(Osteosar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liding.com/grljc/9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