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更是中国古人对人体和疾病认识的宝贵思想产物,是中国文化和思想在人类医学领域的充分延伸。从流传几千年的中医诊脉、中医针灸、推拿,到拯救数百万人生命的青蒿素,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不仅仅为华夏民族子子孙孙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肿瘤——五脏六腑的状态失衡
近年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据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
比上世纪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是中国智慧的结晶。
在肿瘤的诊治方面,
中医又是怎样看的呢?
中医对肿瘤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此外,《内经》中的“肠覃”、“石瘕”,《难经》中的“积聚”,《诸病源候论》中的“石痈”、“石疽”、“胫阴疽”、“石榴疽”、“肉瘤”、“肉疽”、“多骨疽”,《伤寒杂病论》中的“癥瘕”等等,就属于肿瘤的范畴。
中医认为,“肿瘤”与其说是一种病,不如说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体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根据中医理论,要改变这一状态,就要遵从中医“天人相应”的原则,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达到人与自然、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
重在预防,不治已病治未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足见中医对治未病的重视程度。
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开展非常广泛,而且其防治意义已经逐渐为人们所公认,人们可以主动的避免远离各种致病危险因素,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在对于疾病的预防与已病防变方面就显出了巨大的优势。
本期栏目特邀李彬教授于7月24日坐诊。
李教授在中医药治疗肿瘤,
肿瘤术后、放化疗后的康复治疗,
预防减少肿瘤的复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本期专家本期嘉宾:李彬
坐诊时间:7月24日
坐诊
—
名医明说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烟台大众网、山东24小时客户端特打造《名医明说》栏目,对全国各地来烟坐诊的名中医进行新闻报道,通过“名医访谈”、“以案说医”、“养生之道”、“寻医问药”全方位多角度地普及和传播中医理论与健康知识。
在这里,阅烟台,读人生
烟台大众网
身边丨生活丨温度
新闻-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