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我们听到某位大牛人一年多了多少多少本书,都羡慕得不要不要的。真希望自己也能这么高效地阅读,充分地把知识的海洋里的营养全部吸收到自己身上。
那么影响阅读效率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
1.心态。
似乎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第一条就是心态。对于阅读来说,你首先得相信,非常高效的阅读是存在的,而且是可以练就的。高效阅读是一种技能,就像开车,打球一样,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而习得的。而且这是一个具有复利效应的过程,你练习得越多,你的效率就会越高。
有一本书叫《如何高效阅读》,美国人PeterKump写的。此人是快速阅读领域的专家,在尼克松总统时期,为白宫的官员讲授快速阅读课程。
PeterKump的书主要从技能上帮助大家训练阅读的速度,比如目光的移动,手指的滑动法等,还有注意事项,比如不要默读,不要回读等等。
当你坚信自己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刻意练习而提升阅读速度的时候,你就可以跟着书上的训练题练习并获得很好的效果了。
2.阅读的目的。
当你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你的目的是什么,期待是什么?你想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什么?你是想弄懂一个困扰你许久的问题,还是因为觉得现在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利用可利用的时间来尽可能多读书,还是出于好奇心,就是想看看这书里到底是讲什么的,反正读一本总有读一本的收获?
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了你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采取的方法,这两者又决定了阅读速度。
阅读材料通常可以分为两大类,虚构类和非虚构类,或者叫作小说类和非小说类。诗歌散文从阅读快慢的角度来说也归于这一类。这一类的优秀作品相当于艺术品,是给大家欣赏把玩用的。阅读这一类时,你大概率并不追求效率,就好比你去享受一餐美食的时候,你会追求三分钟内高效吃完吗?你是希望细细品味充分享受这个过程的。伟大的小说里面包罗万象,你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人间悲欢离合,感受世情冷暖,一起欣喜一起痛苦一起思索一起彻悟,是通过感同身受的体验和自身经验的唤起来完成这个过程。
而事实上,如果你是一个感性的人呢,这类作品读起来自然而然都相当快,就像快乐的时光过起来总是快的;如果你是一个理性的人,一直试图弄清内在逻辑,想看出清晰的结构,是会有点困难的。因为这类作品就是讲究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讲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要是直截了当,一目了然,那就索然无味了。主人公一开始是什么状态,然后经历了什么事情,最后变成了什么结果,这就没啥趣味了。许多人看电影都不喜欢被剧透,小说如果写得不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不是好小说了。
所以虚构类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娱乐过程,享受过程,用到的是你的感觉,经验和想象力,是沉浸式阅读,并不追求效率。但是,通过伟大的作品你照样可以获得智慧的启迪,内心的升华。寓教于乐。
而非虚构类的作品是功能性的作品,我们从这类作品里想要获得的是新知识,一种新技能,或者一种新观点新思想。我们就希望快速高效。
因此与虚构类作品相反,非虚构的阅读是艰苦的劳动。当然读完后,你可以获得新知,开拓眼界,得到启迪,提升认知,收获这些劳动成果,但是劳动的过程是艰辛的。所以阅读文学小说类作品,除非你是为了写论文而读,否则你就可以放松地沉浸其间,享受过程。非虚构类,就必须全神贯注,全身心地加工信息。要求大脑不停地转动,及时把眼睛收集来的信息消化掉。
我小时候,有一次,我的外公跟我说起一个奇人,别人吃甘蔗都是咬一口,咀嚼几下,把嚼出来的汁水咽下去,然后再把吸干了糖水的渣吐出来;这个奇人就厉害了,他一边连续不断往左边的嘴角送甘蔗,一边从右边的嘴角将甘蔗的渣吐出来,连绵不断。他这个吃甘蔗的效率实在太高了。普通人吃甘蔗就相当于普通速度阅读,那个奇人就相当于高效阅读。他的牙齿在不停地快速咀嚼,口腔不间断地同时吮吸。
高效的阅读其实是你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把眼睛摄入的信息同步处理完了,就像甘蔗汁被咽下肚里了。所以你是直接读到意思而看不到一个个句子更看不到一个个字的。事实上,要提高阅读效率,第一步训练的就是首先绝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逐字阅读完全没必要,因为一句话里那些助词,介词等等虚词是不增加信息量的,跳过它们完全不会影响你对内容的理解,可以提高阅读速度。看不见句子而直接读到意思的训练要求就更进一步了,相应对阅读速度的提高效果就更大了。
另一方面,进一步看你的阅读目的。比如你是为了寻找某个问题的答案,那你可以用检索性阅读,你完全不需要每个部分都读,去搜索你需要的信息就行了。好比你查找电话号码本的时候,你只需要找到你要找的号码就行了,不需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ccliding.com/grlhz/12091.html